为了拯救爱子,这位父亲毅然转行研究慢性疲劳综合症
原文以Biological underpinnings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begin to emerge为标题
发布在2017年3月28日的《自然》新闻上
原文作者:Amy Maxmen
肠道菌群及其改变/影响的代谢途径或在疑难杂症中发挥作用。
在他33岁的儿子因慢性疲劳综合症而长期卧床之前,生物化学家Ronald Davis发明了一种能够更快、更好、更便宜地分析基因和蛋白的技术。现在,他把他的发明方向瞄准到其他目标,即阐明他儿子所患疾病深奥难懂的内在机制。
在他位于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的斯坦福基因技术中心的办公室,Davis有一个用纳米技术制作的立方体,尺寸如骰子般大小。它包含2500个电极,通过用电极测量细胞电阻抗来评估人体细胞的状态。
当Davis将6名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的免疫细胞暴露于刺激源—普通盐喷雾时,立方体显示这些病人的免疫细胞无法像正常人的免疫细胞一样复原。现在他的团队正在额外制作100个这样的设备,用于重复他们的实验。他们还在尝试将成本降得更低—用喷墨打印机将纳米粒子电路打印在像纸一样薄的基底上,造价低于1美分。
Ronald Davis手持他和他的团队开发的用于检测慢性疲劳综合症的打印电路。
Preston Gannaway for Nature
Davis的发现虽然只是初步的,但是却有助于推动关于慢性疲劳综合症(也称为肌痛性脑脊髓炎,缩写为ME/CFS)的研究步入科学主流。医生们之前将这种疾病归于某种由心理问题导致的生理疾病(心身疾病),但是研究结果显示,这种疾病涉及到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或通路的问题。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流行病学家Ian Lipkin表示:“我们现在有很多证据支持,这种疾病不仅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它是一系列比较复杂的机体功能失调。我们正在收集线索,用于引导可控的临床试验。”
美国国家医学院(IOM)于2015年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帮助推动了这种转变。在审阅了超过9000份的研究之后,专家小组得出的结论:慢性疲劳综合症是一项研究不足的生理疾病。加州洛杉矶的一个非盈利组织——解决慢性疲劳综合症协会(Solve ME/CFS Initiative)的科学项目组副主席Zaher Nahle说:“专家小组等于在说——你们居然没人研究这种疾病,真应该感到惭愧。”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对此的响应是将计划用于此项研究的开支增加了一倍,从2016年的大约600万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200万美元。今年三月,位于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NIH国家神经疾病与中风研究所的神经内科学家Avindra Nath招募了第一批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将患者的血样、脊髓液、唾液和粪便与正常人的进行比较。
科学家们将分析肠道细菌和参与代谢和免疫反应的蛋白质。Nath说:“我把这种研究称为假说型研究,研究人员正在深入考虑如何建设这个领域。”
阐明疾病背后的机制能够带来新的治疗方案和第一时间的诊断测试。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估计美国有100万人患有慢性疲劳综合症,但美国国家医学院的报告的结论是,这个数字可能高达250万。 医生使用广泛的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断,包括一个人是否经历了认知障碍和六个月以上的深度疲劳,以及是否能够排除其他疾病。
对于RonaldDavis来说,关于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研究对他个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Preston Gannaway for Nature
Davis说:“我的儿子不能阅读,不能听音乐,不能与人交谈,也不能写字。但是当医生对他进行一系列测试时,测试结果都是正常的。”他进一步补充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种测试能够显示被试在什么地方有问题,那将会带来极大的帮助。”
Lipkin已在21名慢性疲劳综合症并发肠易激综合症的患者中发现了独特的肠道细菌群,他的研究已被期刊《微生物组》接收。慢性疲劳综合症和肠易激综合症经常一起出现,Lipkin的研究也将这两种疾病与被肠道微生物影响的身体运作的改变联系起来,例如维生素B6的产生(D. Nary-Szakal 等,《微生物组》,即将发表)。
另一个团队在其2016年12月发表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在细胞产生能量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酶功能异常()。
研究人员没有认为错综复杂的代谢、微生物和免疫学数据使慢性疲劳综合症愈加难以琢磨,而是研究起人体各个系统是如何相互影响的。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可能是各种初始触发汇聚到一起改变相似的代谢途径,最终导致了改变一生的慢性疲劳综合症。
这种代谢紊乱可能会损害细胞在应激情况下制造能量的能力,Davis这样解释他从纳米制造立方体中所得的发现。然而,他首先想要通过比较更多来自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的数据和患有或不患有其他疾病患者的数据,来确保实验结果的一致性。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行为”,他说, “我儿子的身体非常非常地不好。”ⓝ
Nature|doi:10.1038/543602a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英文原文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press@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17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part of Springer Nature. All Rights Reserved